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和建設問題思考
參考:21世紀經濟,證券日報??時間:2018-03-22
粵港澳大灣區的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是以往粵港澳合作的升級版,以往的粵港澳合作,是一個區域合作的概念,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和時代熱詞,最早于2017年3月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凸顯了大灣區作為港澳與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國家級平臺的重要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地位日益凸顯。粵港澳大灣區是以往粵港澳合作的升級版,以往的粵港澳合作,是一個區域合作的概念,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和時代熱詞,最早于2017年3月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凸顯了大灣區作為港澳與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國家級平臺的重要地位。
3月20日上午,國務院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正在制定,很快會出臺實施,港澳居民到內地來,特別是到廣東來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諸多方面將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遠景
粵港澳大灣區的遠景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的是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帶動的是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因此,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必將成為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又一巨大引擎。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望在今年迎來實質性的開端,并會有一批實質性的項目落地。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表示,2018年要推進“一地兩檢”“聯合查驗、一次放行”等通關模式改革,實施出入境、跨境交通等方面服務大灣區建設的18項措施,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粵學習就業生活的相關政策。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主題疊加“一帶一路”倡議、廣東省自貿區、廣東省國企改革等多重政策支持,區域內港口、倉儲物流等行業將獲得發展新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的問題和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的問題和挑戰
粵港澳三地的協調協同問題極為復雜,工程龐大、權限交錯,甚至涉及法律問題,地方能力和空間有限,最終需國家通過頂層設計加以解決。3月19日,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網站掛出一則公告,宣布即日起對在深圳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免辦《臺港澳人員就業證》。至此,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實施的“臺港澳人員內地就業實行就業許可制度”在前海率先取消。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歸根到底人是非常重要的。”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光南認為,粵港澳合作的一大重點是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這需要依靠專業人士來推動,當前國家也高度重視港澳居民在內地就業創業,這二者均指向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前海、南沙和橫琴均為廣東自貿試驗區片區,擁有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現實中的一大功能定位和探索方向是要率先對接港澳。前海、南沙和橫琴是廣東開放力度最大的區域,并且作為自貿區,它們的各類試點和探索,最終目的也是希望能在更大范圍內復制推廣。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必將成為全球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與新經濟典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一極。粵港澳地區橫跨“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為貿易和產業合作同樣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
因此,目前國家正在制定、即將出臺實施的《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備受各方期待。3月9日的全國兩會“部長通道”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就表示,將加快磋商有利于粵港澳三地人員交流、貨物流通、資金融通等的新機制新措施,成熟一項推出一項,爭取加快落實、早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