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物流優勢和特色何在?灣區各物流基礎資源分析
參考:21世紀經濟報道??時間:2018-09-11
今年下半年,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將進一步助力構建大灣區內高效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互聯互通。不可否認,粵港澳大灣區有著世界一流的物流基礎設施,坐擁五大港口與機場,公路和鐵路集疏運體系完備,有利于集中大量的物流資源,大灣區的發展正為其物流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物流基礎設施世界一流,灣區內各城市物流優勢和特色分析
從物流基礎設施來看,大灣區內無論是港口、機場等設施,還是公路和鐵路等集疏運體系,水平都達到世界前列,為大灣區內物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大灣區內有廣州、深圳、香港、東莞、珠海等5個億噸大港,有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五個主要機場。而隨著港珠澳大橋、虎門二橋和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將更進一步促進建成大灣區立體交通體系。“粵港澳大灣區是全球物流基礎設施最發達的灣區,沒有之一,這也是其物流產業發展的基礎。”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研究所所長王國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發達的物流基礎設施為大灣區集聚了大量的物流資源。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廣州、深圳和香港港口吞吐量總量達11.1億噸,灣區內五大機場(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的貨郵吞吐總量近800萬噸。
具體從各個主要城市來看,香港長期以來便是亞洲地區的物流樞紐,物流資源和設施水平均在世界前列。據香港運輸與房屋局向21世紀 經濟報道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從香港去亞洲各大主要城市的飛行時間都在4個小時以內,距世界主要的人口聚集的國家也只有5個小時航程,此外,香港國際機場擁有120多家航空公司,每天有超過1100個航班飛往220個目的地。香港港則每周提供約320次班輪航行至全球約470個目的地。因此,物流也是香港的核心產業之一,該局發言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2016年,香港的貿易與物流產業占香港GDP的22%,占整體就業的19%。
同時,香港的國際物流和轉口貿易管理水平,以及其供應鏈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和人才也是其較大的優勢。“香港的物流管理技術和人才水平是跟國際接軌的,與國際市場的貿易伙伴可以做到無縫對接。”趙永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大灣區內廣東省各市的物流產業規模也持續增加,廣東省物流產業協會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25750.4億元,占全國的8.93%。從物流服務水平來看,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共有294家A級物流企業,比2015年增加了78家。
在政策方面,廣東省也正大力支持物流產業的發展。《廣東省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要構建以廣州、深圳市為樞紐,珠海、佛山、惠州等市為區域節點的物流發展布局,促進區域物流協調、聯動發展。并著力推動廣州、深圳市建設國家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城市,打造具有國際資源配置功能和國際商務營運功能的全球物流樞紐城市。
與香港物流產業國際化程度較高的特點對比起來,廣州物流產業的發展特點則更偏向于輻射珠三角各城市以及內地腹地。如從港口來看,廣州港便是中國內貿第一大港,“對于廣州來說,國內樞紐的作用更明顯一點,無論是海港還是機場的物流運輸,內貿占的比重都較高。”王國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深圳的物流產業早在2000年便被列為其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發展至今,深圳依托其高新科技產業的優勢,物流行業創新發展速度正逐步加快,智慧物流、綠色物流等業態成為深圳物流產業的一大特點。2018年,深圳市政府還制定了《深圳市現代物流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旨在資助重點物流項目,提升深圳物流業產業服務質量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其物流業產業的支柱地位。其中,該辦法新增了純電動物流配送車輛運營資助、智能快件箱資助等4個資助項目。
然而,各大港口和機場功能相似,覆蓋腹地重疊度高,在物流產業的發展上,存在競爭關系。長遠來看,大灣區的物流產業面臨著更重要的挑戰,即產業需要向高端和智慧化轉型。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將科創領域作為其發展重心之一,物流產業也必定要緊貼規劃,提高產業的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在下篇文章“粵港澳灣區物流怎樣合作優勢互補,如何產業升級!”會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