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其中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深中大橋(原伶仃洋大橋)
深中通道的作用是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深中通道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等一起,組成跨海跨江通道群
深中通道歷經7年前期籌備,又經過了7年艱苦卓絕的建設,總投資額達到400多億元,可見技術難度之大、建設成本之高。
下這么大的功夫,在珠江三角洲伶仃洋海域建一條跨海通道,有必要嗎?
答案是肯定的!
深中通道的作用。深中通道這條“大動脈”,打破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交通壁壘。但它不僅僅是連通深圳、中山兩座城市這么簡單。它的橫空出世,更是瞄準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發展呈現出“東強西弱”態勢,且差距進一步拉大。但東西兩岸城市的優勢資源卻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如果能將這些資源進行良好對接利用,必將推動城市之間攜手并進,實現多方共贏。
然而,長期以來,呈倒“v”字型的海岸,將珠江口城市群分隔在海的兩端。人員往來、貨物運輸,都需要“繞彎”,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都很高。
先看已有的交通基礎。
早在1997年,虎門大橋建成通車,這座跨海大橋連接了東莞市虎門鎮與廣州市南沙區。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提速,虎門大橋已經無法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2019年4月,有著虎門二橋之稱的南沙大橋通車,為珠江口兩岸交流增加了一條新通道。
可無論是南沙大橋,還是虎門大橋,其位置都更加偏向北面。對于地處南面的深圳、中山而言,互聯互通仍然只能走“彎路”。碰上節假日堵車,從深圳往返中山的兩小時車程,還有可能變為三四個小時乃至五六個小時,降低了人們出行和貨物流動的效率,也直接影響著企業乃至行業發展。
再來看看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的產業發展需求。
地處東岸的深圳市科研實力強、高科技產業基礎好,但面臨著城市空間有限、地價高昂的現實情況。許多企業在增資擴產時,需要就近尋找交通便利、制造業基礎較好的城市,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地處西岸的中山、珠海、江門等地,土地資源相對充裕,也有著較好的制造業基礎,但產業發展受制于創新資源不足、發展后勁不夠等因素,迫切需要承接東岸產業轉移。
修建一條無縫銜接的“直達”通道,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抱團”,組建更加緊密的“朋友圈”,才是真正“解渴”的硬道理。
事實也是如此。深中通道的開通,將在要素流動、產業分工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讓生產要素超越地理空間阻隔,實現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大灣區城市分工協作、匯聚合力帶來新機遇。
從更高層面來看,廣東省東西兩翼也能獲得要素更加便捷流動的紅利。深中通道這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助力區域平衡發展的重要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