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示范區廣東前海南沙橫琴成先鋒
參考:澎湃新聞,21世紀經濟??時間:2018-05-25
目前,廣東自貿試驗區包括深圳前海蛇口、廣州南沙、珠海橫琴三大片區,已是各路資本“搶灘”的熱土,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四大核心城市作為支撐,帶動土地、產業鏈、生產率等要素的空間布局優化,綜合帶動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在發展空間上,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廣佛肇(廣州、佛山、肇慶)、深莞惠(深圳、東莞、惠州)、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門)“3+3+3”的空間結構三個經濟圈。“廣東自貿試驗區+港澳”作為大灣區建設起步的思路已經明朗。
2017年是粵港澳灣區的元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被列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之一。選擇珠三角地區最開放的廣東自貿試驗區,推進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粵港澳合作平臺開發建設,香港、澳門作為自由港,其營商環境與國際最先進水平接軌,以港澳的營商環境標準為標桿和藍本,探索建立先進的國際投資貿易準則,探索出成功經驗再向珠三角地區復制推廣。打造粵港澳自由貿易港,通過自由貿易區、貿易港建設,帶動高端資源“引進來”,推動自主創新成果“走出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三大核心優勢,包括“三面環山,三江匯聚”、面向太平洋、輻射泛珠三角,是世界四大灣區中擁有最大腹地的區位優勢;航運發達、體系完備、創新能力強、總部效應突出的產業優勢;“一國兩制三關稅區”多元格局的制度優勢。粵港澳大灣區將形成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樞紐,同時推動“9+2”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發展,隨著相關規劃的出臺,有望拔得區域經濟戰略頭籌,成為領頭羊帶動周邊及國內經濟加速發展。大灣區內的交運物流、地產、金融等行業受益明顯。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將進入建設年。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顯露世界一流超大城市群和國際自由貿易港雛形,未來將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巨型門戶樞紐和世界級經濟平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改方案》提到,推動與港澳在科技金融、技術研發和轉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園建設和運營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實施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發展計劃和粵港澳聯合創新資助計劃。
香港經濟學者梁海明表示,在政策傾斜下,廣東自貿試驗區向周邊地區擴散輻射,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周邊地區又可反過來促進自貿區的發展。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但高校、科研資源不如武漢、南京等城市。分析人士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推動三地高校科研資源整合。香港特區政府亦在積極推動粵港澳科技資源的對接。近些年,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等高校已在廣東自貿試驗區興辦研究機構,澳門大學的新校區則落戶橫琴。據南方日報消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將在南沙興辦。
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經濟體,各城市間從競爭變為協同,將面臨生產力空間如何更加合理布局,減少重復建設;產業鏈如何合理分工,形成優勢互補;城鄉差別如何消除二元結構,在高房價時代如何留住人才;營商環境如何更有利全面開放,成為世界資本最強吸引力的經濟圈,成為世界最佳宜商宜業宜居的生活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