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的競爭與協作
參考:大公報,廣州日報??時間:2021-10-05
-
珠江三角洲號稱“世界工廠”,無數裝著家電、家具、衣服、電子產品的集裝箱每天經過華南港口運出,借由貨輪完成一次次洲際旅行,走向全球,最終達到海外消費者手中。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支持香港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同時提升珠三角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本港航運物流業界人士紛紛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為香港航運、物流業提供了難得一遇的發展機遇,以及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會積極融入大灣區發展浪潮當中。
如今中國沿海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的5個現代化港口群體。在全球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國港口分別占8席和7席。其中7席依次是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廣州港、香港港、青島港和天津港。
其中,深圳港、香港港幾乎全部是外貿,鹽田港主要做歐美線,蛇口港主要做東南亞線,部分歐美線,香港港則非常綜合——10%本地出口、20%國際中轉、70%珠三角中轉,廣州南沙港則是非洲線冠軍,同時也是內貿冠軍。
隨著深圳港、廣州港的崛起,香港港的競爭力正在削弱。大量貨物逐漸分流至鹽田港、南沙港等其他港口。
從成本來看,香港相比臨近的內地港口也并不占優勢,其裝卸成本高于內地,人力資源、土地成本等更加高昂。貨代公司如果要從東南亞地區運貨至珠三角地區,在香港港中轉的成本遠遠高于直接掛靠廣州南沙港。
另外,隨著內地港口貿易通關環境的便利化,對國際貿易商的吸引力也在逐漸加強。
港口獨立顧問、《香港港口總體規劃2020》的主要作者之一JonathanBeard表示,香港的集裝箱處理量多年來并未停滯不前,而是對手的進步更快。
2010年香港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第3,2013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過香港港并保持至今,2018年廣州港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超過香港港。
不過,競爭只是一面。基于各自的優勢,分工協作做大做強,正在成為港口之間的共識。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增強廣州、深圳國際航運綜合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礎設施服務能力,與香港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港口、航運、物流和配套服務體系,增強港口群整體國際競爭力。
香港貨柜碼頭商會主席鍾惠賢指出,未來要加強區域內港口之間的協調,提高長期競爭力,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全球最大的貨運樞紐港口群。她續說,香港港口應該繼續在大灣區發展中發揮重要和主導作用,其中香港港口可以加強其轉運和進口中心的作用,深圳港作為出口樞紐,廣東港則成為大灣區的國內樞紐。
有業內人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實際上將淡化目前香港港口與廣東港口間集裝箱箱量間的比較,進一步實現協同,進一步競合。香港的優勢在于航運的軟環境,比如航運金融、航運法律,不應單純和廣東港口比吞吐量。
港航運仲裁服務冀拓至灣區
希德律師行法務總監劉洋認為,在航運爭端解決服務方面,香港航運仲裁及爭端解決服務獲國際認可,建議將有關服務拓展至大灣區,令大灣區乃至全國企業優先選擇香港作為爭端解決的地點。廣州和深圳的仲裁機構亦可選擇香港作為仲裁地,以提升在有關領域的聲譽,并利用香港這個"超級聯系人"平臺走出去。
在航運金融合作上,劉洋稱,廣州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船舶制造基地,可利用香港進行新造船和二手船的買賣融資。另他建議,香港可與廣州航運交易所合作,共拓航運交易、衍生品、合同制定等方面的商機。
港口合作方面,身兼香港海運港口局海運及港口發展委員會增補成員的劉洋說,三地港口可先促進港口之間在港航資源共享、行業協同、國際接軌及職能發展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才進一步探索符合"一國兩制"原則下的三地"大通關"稅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