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港合作,深港口岸經濟帶成為新風向
參考: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時間:2021-06-29
深港合作有哪些新期待?深圳和香港可以聯動開發深港口岸經濟帶,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
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和香港可以聯動開發深港口岸經濟帶,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加快,香港土地發展重心,也有逐漸回到新界、尤其是新界北的趨勢。日前,香港特區政府便向香港立法會申請約10億元,研究在新界北毗鄰內地口岸、與深圳一河之隔的地區打造“衛星城”,發展創新科技及物流走廊等。
香港新任政務司長李家超表示,目前深港口岸定期溝通機制已經相當成熟。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特別是不同口岸的高峰時期,大家如何處理旅客、貨量,已經有了模式,將一貫成熟的運作模式運用在香園圍口岸,基本上是相當暢順的。
香港新界北的開發,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立法會建議港府將新界北打造成為以創新科技、高端教育為主的新核心發展區,有專家更建議可參照“歐盟模式”發展深港口岸經濟帶。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采訪時更表示,深圳和香港可以聯動開發深港口岸經濟帶,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立法會建議將新界北打造成創新科技新核心發展區
作為我國最擁擠的繁華都市之一,香港一直受土地緊缺問題所困擾,因而衍生出來的產業結構失衡與居住空間緊缺,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香港社會的繁榮發展。在大規模填海遲遲難以推進的情況下,為滿足長遠房屋及經濟需要,香港再度將眼光聚焦在新界北。早在2018年,香港文錦渡便開始在全港物色可供大型開發的地區,其中便包括多片新界北未開發利用的土地。
在上月的香港立法會上,港府按照最新規劃狀況、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的地利,以及深圳和鄰近地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申請約10億元研究深圳北開發,其中包括在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打造320公頃的“衛星城市”。通過推進新界北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建設,港府計劃在當地打造一個“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賦予這片區域更多的經濟和就業的用途。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新界北的開發無疑可以為此提供更多的土地資源。對此,香港立法會通過“以口岸經濟帶動新界北發展”無約束力議案,建議港府將新界北打造成為以創新科技、高端教育為主的新核心發展區,甚至研究設置或搬遷政府部門、公營機構及高等教育學院至新界北,開放部分沙頭角墟禁區以發展海上旅游、中英街發展邊境旅游等。
香港特區立法會建筑、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認為,香港未來的發展機遇是來自與內地的融合。港府在新界北打造“衛星城”,將有助于發揮與深圳的協同效應,讓深圳的科技研發等方面優勢,與香港的全球人才聚集優勢、法律與融資等配套優勢,形成互補。可參照“歐盟模式”發展深港口岸經濟帶
香港經濟學家、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通過大數據分析發現,目前不管是內地還是香港的各界人士,均認為內地大力支持將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強大后盾。金融業、數字貨幣和數字經濟等領域的發展,將有望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數據顯示,近一年來香港各界人士強烈呼吁深港聯動開發深港口岸經濟帶,解決最為迫切的香港青年就業問題,其次則是建議在深港在口岸經濟帶合作發展科技創新產業、新金融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高端制造業等高端產業。而來自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外商,也有興趣在深港口岸經濟帶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金融產業、數字經濟產業。
對此梁海明也建議,深圳和香港可聯動開發深港口岸經濟帶,為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進行新探索。根據各界意見,深港口岸經濟帶的發展可參照“歐盟模式”,在金融(資金流動),科研人員自由流動、科研經費跨境使用、科研設備和實驗用品順暢流通,專業人士資格互認,醫療,國際營商規則等領域先行先試,由點到面、先易后難、從具體實踐到法律制度,通過大量的容錯試驗和不斷完善,逐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規則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