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首次會議“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
參考:新華網,香港商報,文匯??時間:2018-08-19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本月在京召開。香港社會高度評價此次會議,認為相關措施將惠及香港,可助力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組長韓正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文匯報》日前發表題為“香港積極融入大灣區 開創互利共贏新局面”的社評稱,香港面對全新的重大發展機遇,應積極進取,主動參與,融入大灣區發展,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全力配合推進大灣區建設,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區域協調發展、互利共贏的典范。
去年7月的《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明確,大灣區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年多來,粵港澳三地間科技合作迅速推進,并且不同于以往的松散狀態,如今在大灣區指引下,三地間政府、企業、高校以及個人的科技創新合作均在有重點有節奏展開,一張創新網絡逐步成型。而此次公布的計劃中的措施,受惠者更涵蓋內地旅游和生活的港人,包括大幅減低粵港澳大灣區的通訊漫游費、簡化大灣區開設銀行賬戶程序、香港電子錢包與內地互通等。
隨著一批粵港澳合作平臺在港深、澳珠以及廣州南沙等地的落戶,政府與業界也在探索設立粵港澳產學研創新聯盟,推動三地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等領域深度合作。今年5月中旬,經國家科技部批準,香港建立的16個國家重點伙伴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作為試點獲得了中央財政總計約2200萬元的“過河”科研資金支持。《香港商報》報道了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后公布的下階段工作部署,指出中央支持在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并加強三地創科合作,未來將有更多便利香港及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措施。
粵港澳高校本科合作項目已接近190項、廣東高校及國際港澳臺科技合作平臺已立項建設達78個、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首批立項建設5家。廣州科技創新著力加強科技創新開放合作,攜手深圳、香港、澳門共建科技創新走廊,加強引智引技引資,拓寬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更深層次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除此之外,還建有廣州南沙資訊科技園、深港產學研基地、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深圳虛擬大學園區、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一批合作基地。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表示,在國家支持下,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可與內地城市發揮各自的科技優勢,令香港突破經濟瓶頸,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工作職位,令市民享有更好的生活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的成立意味著籌備工作有序開展,中央為三方設立了有效的協調機制和框架。從中央的高度,統籌粵港澳三地合作,不僅讓重大事項的決策權有了歸屬,提高效率,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也將更高瞻遠矚。對三地的年輕人特別是創業者來說,更多制度性的優惠和便利政策,也可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成為創新高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發展區域,覆蓋香港、澳門和廣州在內的其余廣東9個城市。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核心增長極作用被寄予厚望,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推動大灣區產業融合、產業共建成為共識。對標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等世界大灣區。此次會議提出,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洪為民表示,這意味著各地可充分發揮優勢,深港、穗港合作未來有望“跑得更快”。在生活便利化方面,期待后續有更多細則出臺,惠及更廣泛的香港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