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與大灣區城市共同做大物流服務業
參考:大公網??時間:2018-10-07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完整的物流服務基礎設施,全球10個最繁忙的港口之中,香港、深圳和廣州這3個港口均位于大灣區,而區內包括香港、廣州、深圳等5個機場,若能在各自分工下,取長補短,互相協調,加以整合,不但可以避免惡性競爭,反能達到互利共贏。與此同時,除港珠澳大橋及蓮塘香園圍口岸將會落成開通外,大灣區內的基建如虎門二橋、深中通道等也將相繼落成,將進一步拉近各城市距離,物流業必須把握這些基建所帶來的機遇,推動區內物流業合作與發展。
參會的香港立法會議員、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易志明表示,有機會見證香港物流業跨團體、跨地域的聯盟合作落實,是物流業界一個新里程碑,希望聯盟本著互利互惠的原則,共同合作,透過創新科技優化物流服務,提高物流及供應鏈效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的物流業,創造更多商機。他期望港府爭取把香港的“單一窗口”與內地連接,落實一站式通關服務,并連接東盟10國,帶來貿易發展便利和機遇。
加強與大灣區10城市合作做大物流服務業
他表示,粵港澳大全區總面積5.6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6800萬,區內GDP約為1.38萬億美元,占國家GDP權重為13%,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具經濟發展潛力,加上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將會成為“一帶一路”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新支點,可謂商機無限。自去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后,國家發改委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在同年7月1日簽署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中央對大灣區的發展是高度重視。
粵港澳大灣區存在“一國兩制”及三個不同關稅區域的挑戰,導致物流供應鏈往往會因制度的不同而令配送有所延誤,倘若能夠在科技的協助下做到無縫跨境運輸,提高區內物流供應鏈的效率,將有助區內物流發展。此次香港物流商會牽頭與多個物流業既有代表性又有影響的機遇合作,除回應國家發展大灣區的大戰略外,相信可籍他們所屬的領域專業及經驗,配合創新科技,加強香港與大灣區內9個城市及澳門特區的合作及聯系,把區內物流服務業做大。
為配合電子商貿的發展,他仍然希望特區政府籌備中的“單一窗口”能加快推出步伐,因為內地計劃在年內把“單一窗口”擴展至全國,必須爭取把香港的“單一窗口”與內地連接,落實一站式通關服務,繼而再與東盟10國家連接,借以連成一個地區性電子物流系統平臺,逐步開發全球“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并向洲際海陸空運載物聯網邁進,擴大貨源輻射范圍及貨量。
由于網購發展趨勢迅猛,高效率及準時配送已是物流服務的關鍵要素,物流界必須以新概念、新思維、借助科技的應用,加強運輸,倉儲配送、裝卸及加工等管理,利用大數據去分析貨物處理,再以實時監控及追蹤物流,如果聯盟的合作再以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配合,將可大幅節省物流進程,促進運輸成本下降,并減少人手錯誤,整個物流及供應鏈的效率得以提高,也有助加快市場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