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服務業占比高,制造業少,如何破局
參考:香港商報網??時間:2021-10-11
-
香港產業空問題突出,香港服務業占比高,制造業空心化。數據顯示:香港服務業占比高達93%,制造業幾乎全部轉移至內地或其他區域,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中貿易物流、旅游零售受到黑暴事件影響很大,加上新冠疫情的雪上加霜,承受了不小的損失。貿易物流業受黑暴事件沖擊已經從第一大產業下滑為第二。作為目前香港第一大產業的金融業,貢獻了GDP約20%,解決就業卻僅有5.5%。這種結構的變化進而加劇了收入的不平衡現象。反觀大灣區其他城市,深圳第一大產業是高科技產業,增加值過萬億元,占GDP比重為34%,擁有華為、騰訊、比亞迪、中興通訊、大疆創新、華大基因等一大批世界級領軍企業,第二大產業為金融業,增加值超3500億元,占GDP比重約14%;廣州前三大支柱產業是電子產品制造業、汽車工業、石油化工,金融業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9.8%,是廣州第四大支柱產業,從業人數在2019年末為83萬人,占全市從業總人數7.4%。相比之下,香港高收入崗位過度集中于金融業,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失衡問題。
由此可見,香港經濟中缺失了產業鏈中吸收高端人才的高科技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制造業缺失又導致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很受局限,僅僅能夠吸引一些可以遠程或離岸從事服務的金融、法律、貿易等行業,而產品開發、技術開發、產品生產和市場銷售等環節都布局在珠三角城市。香港只有積極融入大灣區,促進跨境要素自由流動,構建統一的大市場,形成聯系緊密共榮共享的產業體系,實現深港同城化、共建大灣區經濟圈,才能破解長期制約香港發展的瓶頸問題。
香港是一個流量經濟體的優勢,在大灣區加執下,又有前海擴區,香港和深圳港將在地理、產業和制度三個維度擴大深港合作空間,帶給香港新機遇,與港澳產業聯動、市場聯通、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升粵港澳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帶動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發揮香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優勢;同時發揮香港現代服務業發達的優勢,讓研發、設計、金融、物流、零售這些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入大灣區建設,融入大灣區制造業和服務業,形成利益共享、共建共榮的產業鏈,香港不僅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還要深入融合大灣區,成為灣區發展重要一極,與灣區城市共同成為國際國內各種要素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