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稅大戰下,香港物流會有何影響?
參考:中港物流??時間:2025-04-09
美國新一輪的“關稅大戰”中,對中國加征34%關稅,中國反制對美國亦加征34%關稅。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志中透露“香港會繼續保持自由港地位,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障貨物、資金和信息等的自由便捷流動。”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是單獨關稅地區,一直以來,香港對所有進口貨品包括來自美國的產品都不設關稅。此外,由于香港不征收消費稅和增值稅,而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內地需繳納34%的額外關稅,未來在香港購買美國商品可能存在顯著價格優勢,這種價差或將刺激更多內地游客赴港采購美國商品。不過,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的行政命令中,中國香港在“對等關稅”中并未得到豁免,該行政命令提到,為減低轉運和避稅的風險,所有對中國商品征收的關稅稅率同樣適用于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
在當前中美關稅政策及香港維持自由港地位的背景下,中港物流可能迎來哪些利好影響呢?
簡單來說:香港對美國商品不設關稅且無消費稅和增值稅,美國商品在港價格優勢顯著,會吸引更多內地游客赴港采購。這將增加中港之間的客運量,同時游客購買的美國商品需要通過物流渠道帶回內地,從而帶動中港物流的貨物運輸量增長;倉儲需求增加:隨著香港作為美國商品的集散中心,需要更多的倉儲空間來存放貨物。無論是短期存儲還是長期庫存管理,都將刺激香港倉儲業的發展,為中港物流產業鏈中的倉儲環節帶來更多業務機會;部分內地跨境電商企業可能會利用香港的免稅優勢,將香港作為美國商品的采購和中轉地。企業從美國進口商品到香港,再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到內地,這會增加中港之間的貨物運輸需求,促進中港物流業務的發展;中港物流企業可以借助這一政策優勢,拓展業務范圍,開展與美國商品相關的物流服務,如進口清關、運輸、倉儲、配送等一站式服務。通過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提高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一、中轉物流需求激增,強化香港樞紐地位
美國商品經香港進入內地成本更低
內地對美商品加征34%關稅后,進口商可能轉向通過香港中轉。香港作為自由港不征收關稅、增值稅及消費稅,美國商品可先以零關稅進入香港,再通過跨境電商、保稅倉或小額貿易等方式進入內地,顯著降低綜合成本。
物流利好:跨境運輸(如深港陸運、空運)及保稅倉儲需求將大幅增長,帶動中港物流企業業務擴張。
避稅型轉口貿易增加
部分企業可能利用香港的獨立關稅區身份,將商品經香港貼標或簡單加工后轉口至美國,規避美國對內地商品的高關稅(盡管美國已明確對香港出口商品同樣加稅,但部分非敏感品類仍存在操作空間)。
物流利好:轉口貿易相關的包裝、分揀、貼標等增值服務需求提升,推動香港物流業向高附加值環節延伸。
二、倉儲與分撥中心加速布局
香港倉儲需求激增
進口商為降低關稅成本,可能將更多美國商品暫存于香港倉庫,再分批進入內地市場(如通過“海外倉+直郵”模式)。
物流利好:香港本地倉儲設施利用率提升,可能推動物流地產投資(如冷庫、智能化倉庫建設),并促進深港跨境倉儲協同(如前海保稅區與香港倉庫聯動)。
大灣區物流網絡整合
香港與內地(尤其大灣區)的物流聯動將加強。例如,企業可在香港囤貨,利用大灣區快速通關政策(如“跨境一鎖計劃”)分撥至內地消費市場。
物流利好:中港跨境多式聯運(如空陸聯運、海陸聯運)效率提升,物流企業需優化區域配送網絡。
三、跨境電商物流迎來新機遇
內地消費者轉向香港采購
香港零售的美國商品(如電子產品、奢侈品、母嬰用品)因價格優勢可能吸引更多內地游客或代購,刺激“逆向海淘”需求。
物流利好:跨境電商物流(如集運、個人包裹清關)及香港本地配送服務需求增長,推動物流企業拓展“香港倉—內地終端”的專線服務。
保稅電商模式創新
企業可能利用香港的自由港政策,結合內地跨境電商試點(如“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探索“香港前置倉+內地保稅倉”模式,縮短配送周期并降低成本。
物流利好:保稅物流和供應鏈金融等配套服務需求增加,推動中港物流合作深化。
四、冷鏈與高價值品物流受益顯著
高端消費品物流需求上升
高關稅品類(如奢侈品、汽車、酒類)可能更多通過香港進入內地,推動冷鏈物流(如生鮮、藥品)和高端商品專業運輸(如恒溫運輸、安保押運)需求。
物流利好:專業化物流服務商(如DHL、順豐)在港業務擴張,帶動行業技術升級。
藝術品與電子元器件中轉
香港作為免稅中轉站,可能吸引更多藝術品、精密儀器等敏感商品在此暫存或分撥,降低因關稅導致的供應鏈風險。
物流利好:高精度倉儲及關務服務能力成為競爭核心。
五、國際航運與空運樞紐地位強化
香港機場與港口吞吐量提升
美國商品經香港中轉的需求可能推高香港國際機場(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和葵青貨柜碼頭的貨運量。
物流利好:航運、空運物流企業需增加運力(如包機、專線航班),并優化貨運代理服務。
區域競爭格局變化
若新加坡、迪拜等其他自由港因中美關稅戰分流部分貨物,香港需通過提升效率(如數字化通關)鞏固優勢,進一步利好物流效率升級。
六、供應鏈多元化推動物流靈活性需求
企業供應鏈“香港+內地”雙節點布局
為應對關稅波動,企業可能將香港作為應急樞紐,與內地供應鏈形成互補,增加備貨彈性。
物流利好:物流企業需提供更靈活的倉儲和運輸方案(如動態庫存管理、快速響應配送)。
風險對沖型物流合作增加
物流服務商與保險、金融企業合作推出關稅風險對沖方案(如“關稅保險+物流”套餐),增強客戶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