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稅 “休戰期” 延長,香港貿發局呼吁企業調整策略
參考:香港貿發局??時間:2025-08-21
近日,中美關稅 “休戰期” 延長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副總裁張淑芬對此表示,美國的關稅政策影響全球,而香港貿易及出口商反應迅速,已通過分散投資及出口積極應對。貿發局一直密切留意市場變化,并呼吁企業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業務及投資策略。
張淑芬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上一任任期時也曾開征關稅,香港企業有一定應對經驗。加之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協助業界拓展新市場,如中東、東南亞等地,目前已初見成效。數據顯示,即使過去 7 年間,中國香港出口至美國市場有所下滑,但整體出口貿易仍實現了增長。這表明香港貿易商通過積極開拓新市場,成功彌補了部分美國市場份額的損失,并且推動了整體貿易規模的擴大。
張淑芬將于今年 10 月升任香港貿發局總裁一職,她深感榮幸,并表示未來會緊密配合政府的出口推廣策略。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會展中心,具有諸多固有優勢。張淑芬計劃利用這些優勢,進一步做好雙邊貿易,一方面積極將海外企業引進來,另一方面助力本地及內地企業走出去,提升香港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香港的應對策略與制度優勢,政府與貿發局的協同行動
市場多元化政策:特區政府推出 “電商易” 計劃,為企業提供最高 100 萬港元資助,支持其通過天貓、京東等平臺拓展內地市場。同時,李家超率團訪問中東,與卡塔爾、科威特簽署 59 份合作備忘錄,推動香港成為中東資本 “東進” 與內地企業 “西行” 的超級聯系人。
數字化轉型賦能:香港貿發局推出 “展覽 +” 模式,利用 AI 和大數據實現精準貿易配對。例如,2025 年亞洲玩具展吸引超 2500 家展商,通過線上平臺促成交易額同比提升 27%。
自由港制度的戰略價值
香港作為全球極少數零關稅經濟體,其獨特地位在關稅壁壘高筑的背景下愈發凸顯。數據顯示,2024 年香港港口貨運吞吐量達 1.76 億噸,處理全球 7% 的轉口貿易,其中 35% 涉及中美貿易。此外,香港的普通法體系與國際仲裁機制(如香港國際仲裁中心裁決可在 172 個國家執行),為跨國企業提供了規避政治風險的 “安全港”。
中美關稅 “休戰期” 的延長,為香港企業帶來了一定的緩沖時間和機遇。一方面,企業可以繼續利用這段相對穩定的時期,優化自身的全球供應鏈布局,加大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和業務拓展力度。例如,進一步加強與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貿易合作,不僅可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還能借助這些地區快速增長的經濟和市場需求,實現業務的多元化發展。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利用香港的金融和物流優勢,提升自身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吸引更多海外企業與香港本地及內地企業開展合作。
然而,企業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盡管關稅 “休戰期” 延長,但全球貿易環境仍然充滿不確定性。未來,香港企業需要持續關注中美貿易關系的動態變化,以及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趨勢,靈活調整業務及投資策略,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在復雜多變的全球貿易環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美關稅博弈的長期化,倒逼香港加速從 “轉口港” 向 “全球資源配置中心” 轉型。在張淑芬等決策者的推動下,香港正以制度創新、市場多元化、科技賦能為支點,構建抵御外部沖擊的 “韌性生態系統”。正如李家超所言:“配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大趨勢,香港機遇無限”,而這種機遇的核心,正是其作為自由港的制度價值與超級聯系人的戰略地位。未來,如何在中美博弈中保持 “制度中立” 與 “商業自由” 的平衡,將是香港持續繁榮的關鍵命題。
中美關稅博弈的長期化,倒逼香港加速從 “轉口港” 向 “全球資源配置中心” 轉型。在張淑芬等決策者的推動下,香港正以制度創新、市場多元化、科技賦能為支點,構建抵御外部沖擊的 “韌性生態系統”。正如李家超所言:“配合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大趨勢,香港機遇無限”,而這種機遇的核心,正是其作為自由港的制度價值與超級聯系人的戰略地位。未來,如何在中美博弈中保持 “制度中立” 與 “商業自由” 的平衡,將是香港持續繁榮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