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人口6約7000萬,GDP1.3-1.4萬億美元,人均GDP是在兩萬美元左右。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占了全國的面積不到1%,人口數量不到5%,但是創造了我們國家GDP的1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讓一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郵政營業所主管謝堅備感振奮。
作為一名堅守海島30余年的郵政員工,謝堅這次帶來的建議是放眼世界的。謝堅說,寄遞(物流)業務是中國郵政集團的主業,希望國家和地方政府積極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空港中心,并給予中國郵政集團一定的政策支持。期待集團公司借助內地貨站和港澳國際機場的便利條件,提高國際進出口郵件的處理時效,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競爭能力,真正建設成為代表國家最高水平、參與充分市場化競爭的“國家隊”。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各市正逐步推進落實教育、文化、旅游、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打造公共服務優質、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
2017年12月11日 –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主辦的首屆“創智營商博覽“會上,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經濟師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博士,就以當中戰略來分析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和意義,他預期,粵港澳大灣區的GDP 將于2020 年追平東京灣區,而2030 年的GDP 總量更可達4.62 萬億美元,大大超越東京灣區的3.24 萬億美元和紐約灣區的2.18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GDP 總量第一的灣區。
將粵港澳大灣區同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大幅度領先,這是對外貿易的核心基礎優勢,在占地面積方面,粵港澳大灣區是最大的,有5.6萬平方公里,人口也是最多的,謝堅認為,香港機場、澳門機場作為特別行政區機場,具有與國際接軌的優勢,但存在場地狹小、成本高昂等問題。
謝堅與中國郵政集團同事共同調研后提出建議,建設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國際空港中心,分別建立香港—東莞空港中心和澳門—珠海空港中心。東莞港作為香港機場的水路貨站“飛地”、珠海橫琴作為澳門機場的陸路貨站“飛地”,利用內地的土地、人工、碼頭、貨源地等資源要素優勢,進一步將香港、澳門機場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機場。同時,東莞、珠海等珠三角城市也可享受國際航空便利,助力本地高端制造業提升物流優勢,鞏固世界工廠地位。
今年五月粵港澳大灣區開行的首趟國際“郵政專列”,從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公司廣州貨運中心石龍站啟程,從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出境后,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等國,預計16天后抵達立陶宛維爾紐斯站。這是廣東中歐班列開行的又一條新線路、新產品,為疫情期間積壓的國際郵件開辟出一條全新綠色通道。
今天中國已經從高耗量向高質量發展,國家的改革開放,我們也見到大灣區也是向著市場化及國際化發展。如何借著港澳特區的去協助大灣區的進一步走出去,促進區內的深度合作。以創新思維去建解來自體制、法律、貨幣、稅務、檢疫通關、制度等障礙,全面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可以從創新協調機制、建設“灣區“品牌、加強基建互聯及促進要素流動上考慮。